《湖北省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终期自评估报告》出炉!
在看不见的地底流动,地下水“健康状况”如何?是否受到了来自地面的污染?12日获悉,《湖北省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实施情况终期自评估报告》出炉,这也是我省首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全方位自评估报告。
根据《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要求,各地需全面监控典型地下水污染源,有效控制影响地下水环境安全的土壤,开展地下水修复,提升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有效防范地下水污染风险。
这份自评估报告历时3个月,由省生态环境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和省水利厅协力完成。报告披露,我省已初步建立地下水监测体系,松宜矿区等地下水修复项目列为国家试点,但农药化肥带来的“三氮”污染逐步扩展,地下水质状况不容乐观。未来5年,我省需综合施策,有效控制地下水污染趋势。
工作人员将保护剂滴入采样水中。
水质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监测地下水,必须打井。上世纪80年代,湖北依托地质项目勘探井和城市用供水井,开始实施地下水监测。
2018年,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大幅提升了地下水监测的专业水平。其中,湖北布局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位425个。
据介绍,湖北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期间,开展了地下水采样调查,建立了714口土壤污染详查监测井,并将部分监测井设为长期监测井。
这些监测点多分布于工业集聚区、化学品生产企业、垃圾填埋场、危险废物处置场、矿山开采区等周边。监测手段以人工采样为主,辅以自动监测。
同时,国家还设立了水质考核点位。“十三五”期间,国家在湖北设置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16个,覆盖武汉、黄石等8个城市。“十四五”时期,“国考”点位将增至59个,覆盖17个行政区和14个三级水文地质单元,同时监控长江、汉江、清江等重要流域地下水质变化情况。
自评估报告指出,我省地下水基础工作总体薄弱,虽然水质监测体系初步建立,但由不同部门分散管理,共享联动的监测网络有待加强。
地下水监测井。
“三氮”入侵地下水
自评估报告显示,我省各类型地下水的水质遭受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三氮”)等化学组分的污染较为严重。
对于湖北地下水而言,“三氮”是“入侵者”。二十世纪70年代,地下水中未检出“三氮”,此后变为有检出,逐渐含量超标,而且有以点到面不断扩展之势。其原因,主要是农村使用农药、化肥、污水灌溉所致。
除了大量化肥和农药通过土壤污染地下水,来自城镇生活和工业排放的污染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城市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管网漏损导致污水外渗,加上汛期污水溢流,造成地下水污染;部分工业企业固废堆场污水排放、渗漏,对地下水环境安全构成威胁。
试点修复迎难而上
“受制于现有技术和资金,地下水的污染修复难度大。”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环境研究所所长向罗京认为,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流向、迁移规律不明,污染源很难确定和彻底清除。
面对困难,湖北也在不断尝试修复地下水。今年刚启动的荆州市松宜矿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襄阳市襄城区火石山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入列国家地下水治理试点项目。
松宜矿区2000年关闭后,因封堵治理没跟上,导致煤矿渗漏污染地下水。项目工作人员亲眼所见,从地底流出来的水量较大,丰水期相当于一条小河,水体红色,呈重金属污染的典型特征。
据介绍,由于松宜矿区资料难以收集,污染源无法彻底隔断。项目计划采用修建阶梯状拦截坝、增加水中含氧量等方式,加入絮凝沉淀剂,将水中重金属沉淀出来,以确保流出地表的水体水质达标。
未来5年需综合施策
据介绍,我省未来5年地下水污染防治目标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持续保障地下水型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得到有效监管,地下水污染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自评估报告建议,尽快健全水质监测网络,摸清地下水污染状况“家底”,根据用途实行分区管理,逐步推进地下水污染修复。
同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的影响。粮食主产区和地下水污染较重的平原区,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省生态环境厅土壤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地下水污染防治是一项民生工程,各部门应加强联动和数据共享。同时,地下水污染成因复杂,土壤和地下水修复行业刚起步,地下水突发环境应急专家、技术、设备、材料等缺乏,修复技术研究与实践亟待加强。
这位负责人建议,优先推进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以化工企业和工业集聚区、危险废物处置场、垃圾填埋场、矿山开采区等为重点,开展防渗排查整治;加快城镇污水管网更新改造,完善管网收集系统,减少管网渗漏;重视地表水、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强化土壤、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
来源:湖北日报
END
点击图片,爆款原创,以飨共赏达西环境
邮箱:darcyenv@yeah.net
办公微信:Darcy_Env
做地下水环境的医生!